调整真的来了!A股变身“大水牛”?

我们今年以来的核心逻辑是“居民财富搬家”的故事,你可以发现,这个搬家与否和经济好坏无关,所以,可以肯定这么一条结论:这一轮行情的启动与经济下行无关,因而也不会因为经济下行而结束,而关键在于财富搬家能否持续。

本文综合自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等的系列文章在欧洲如何忽悠果仁

 

412日至23日,我司(海通证券)部分同事组团去欧洲拜访客户,我也有幸代表研究所参加,而这也是我到海通以后的第三次拜访欧洲客户,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忽悠资本市场的鼻祖欧洲人的呢?

 

在欧洲期间,国内资本市场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包括让研究周末撕了两份报告的周末证监会、央妈政策连发,以及国内1季度经济数据再创6年新低,A股今年来一直很争气,顶着经济下行压力连创新高,但对于理性的欧洲人而言,确实有很多疑问需要回答。

 

未来35年,股市依然是居民财富配置首选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股市为啥会涨?还能涨多少?到底现在再进去有没有泡沫?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下历史背景。我们在20146月和11月去过两次欧洲,第一次我们讲的故事是利率下降是长期趋势,第二次的故事是从货币牛市到股债双牛。所以,对于去年见过的欧洲朋友,我们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蛮有底气的,我们说再见面很高兴啊,你看我们去年说的预言都兑现了吧未来涨多少咱也不知道,但过去说对了这个肯定要强调一下,未来没准就没机会说了。

 

然后,就是回答股市为啥会涨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在中国做宏观的人来说是挺为难的,这也是明摆着的:过去那么多年,经济那么好,你得反过来证明股市为啥不好。而现在经济这么差,你得证明股市为啥好得不得了。所以,宏观讲得好的,基本都是大忽悠,有本事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但咱跟老外不能这么说,咱们是来讲道理的,要以理服人。

 

我们就先摆事实,然后讲道理。事实是中国居民的银行新增存款2014年开始出现大幅下降,而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96年到2000年,一次是2005年到2007年,而这一轮是第三次。所以,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为啥股市涨,就是因为有钱,有钱就能任性,历史上每次只要居民储蓄出现分流,都会出现大牛市。



那么,还能涨多少呢?能回答这个问题的,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看着巴黎春天排队抢LV的大妈,再看看中国股市一天接近2万亿的成交量,你就明白中国大妈的力量你是无法预测的,连发明万有引力的牛顿都无法预测南海泡沫啥时候结束,成功的追在高点抛在低点,所以,股市的涨幅是不可预测的,要是咱敢拍胸脯100%预测准了就不会在这吹牛了,早就下海自己干去了,问题是咱也不能这么回答人家果仁。

 

我们还是摆事实讲道理。为什么大家要买股票呢?我们发现,是因为没有东西可买了。

 

观察中国老百姓财富配置的历史,可以发现有过两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90年代,所谓的投资就是往银行存钱,那时候的存款利息高达10%,意味着钱存完银行就完事了,用做任何投资,我们称之为存款时代。第二个是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最佳的投资就是买房子,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北四环的华清嘉园2000年左右大概4000块一平,最高的时候作为宇宙中心曾经涨到10万块一平,涨幅高达20倍,这也意味着,过去20年当中任何时间去买房都是对的,买房以后其他投资就不用操心了。

 

但我们发现,从2014年开始,居民的财富配置开始多元化,不管是存款还是房产都不灵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开始崛起,包括股票、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等五花八门。我们认为,居民家庭的财富配置已经历史性地进入第三个时代:金融时代。对于未来的十年,去配置金融资产,就好比过去10年买房子。而现在流行奔私,我们去三地路演发现认识的很多基金经理都跑了,都在跑马圈地发私募基金,感觉和过去地产商拿地一模一样。过去拿地多的就是福布斯榜上的大富豪,拿地少的也是当地的土豪。而现在占有金融资产多的就是将来的大富豪,占的少的也至少是个土豪。

 

因为居民财富正在历史性地从存款、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因此从2014年开始出现了股债双牛的大行情,因为不论股票还是债券都属于金融资产。

 

但是问题来了,到现在你好像还是在讲股市为什么会涨以后还能涨吗?泡沫有多大呢,还能再追吗?

 

不着急,因为要讲道理,所以先得把框架搭好。我们今年以来的核心逻辑是居民财富搬家的故事,你可以发现,这个搬家与否经济好坏无关,所以,首先至少可以肯定这么一条结论:这一轮行情的启动与经济下行无关,因而也不会因为经济下行而结束,而关键在于财富搬家能否持续。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居民财富搬家是否会持续,我们有两组数据来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比较居民财富在各类资产上的分配比例。我们测算,目前中国居民总资产大约300万亿人民币,其中居民储蓄大约60万亿,而居民房产总值大约200万亿,而居民各类金融资产的总额只有35万亿左右(股市40万亿市值,债市30万亿市值,居民持有比例不到一半),这意味着:居民财富配置的20%银行存款70%左右在房地产,而只有10%左右在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占比严重偏低。而美国居民总财富大约100万亿美元,房地产等实物资产占比仅为30%左右,存款占比大约10%,各类金融资产占比接近60%。所以,首先从体量的角度比较,中国居民家庭对金融资产严重欠配,财富配置从存款、房产向金融资产的转移才刚刚开始。

 

 

其次,我们来比较持有各类资产的回报率

 

如果把钱放在银行,目前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2.5%,但由于存款上浮封顶30%,而实际上上浮比例多在20%左右,所以存一年最高也就是3%左右回报,而且活期存款接近于零,意味着提前支取就啥都不剩了。

 

如果用钱来买房子,由于过去10年房价持续暴涨,而且这一轮也没怎么跌就被各种政策给救起来了,所以租金房价比还是奇低无比,北京1000万一套的房子月租金几乎没有超过2万的,租金房价比封顶了也就是2%

 

因此,对于目前中国居民所拥有的90%的资产而言,每年提供的回报率3%就封顶了,别看股市涨了一倍,大家可以算算自己的股票资产占比是多少,总资产回报率是多少,就不会感觉那么嗨了!

 

而如果我们用3%的回报率去衡量金融市场,你就可以发现依然是可以做价值分析的。首先我们来看债市,目前代表性的5年期AA级企业债收益率仍在5%以上,意味着债市提供的收益率远高于存款利率的3%,债市依然具有极大的价值。

 

今年大家做基金排名,发现不知不觉余额宝的规模又多了一千多亿,一骑绝尘了,很多基金公司的人跟我说都不屑于和余额宝比规模了,要比就比收益率。但问题是,余额宝的规模为什么会创新高呢?大家今年听说了一个段子,说过去农民兄弟过年回家,都是去邮局寄钱,今年回家发现大家都买了几百块的智能手机了,有的兄弟就装了余额宝的app,发现这玩意真好啊,不仅转账免费,而且还付利息,每年4%还多,比存款利息高多了。

 

所以我曾经去银行讲过课,讲的很刺激,好多银行想请我去讲,因为我爱讲大实话。我说以后可能就没有存款了,底下听课的立马炸锅了,在银行大家每年的核心任务就是拉存款,以后如果存款没了那岂不是大家都没事干了?我说我就问大家一句,大家自己有没有存款?然后大家都笑了!如果大家自己都不存钱,怎么能指望别人来存钱呢?或者还有个问题可以这样问,如果余额宝提供4%的利息,那么,为什么存款还有100多万亿?是谁哪么傻还在存钱呢?大家都不傻,只是信息不对称,很多好东西可能老百姓还不知道,但是现在移动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啊,手机app一装很快就普及了,所以,存款流失的速度一定会很快。

 

我们来看股市,这时候就得讨论泡沫的问题。而就这个问题我们在3月份和全国很多资深的基金经理聊过,他们也很纠结于股市大涨后泡沫化的风险。但后来讨论之后结论越来越清晰。首先,泡沫问题不可回避,但是需要回答的是整体性泡沫还是局部性泡沫。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创业板或者中小盘,PE动辄100倍,毫无疑问已经泡沫化了,人类寿命100岁是极限,再多可能这辈子都见不到利润能还本了。但是对于另一部分蓝筹而言,目前的PE依然在20倍左右,银行的PE不到10倍,很多龙头的消费股PE也就在20倍左右,欧洲和美国也是在这个数,很多国内的基金经理跟我们说现在买蓝筹还是睡得着觉的,和2007年蓝筹普遍50PE有着显著区别。而创业板虽然泡沫化,但是体量小,而蓝筹体量大估值ok,全市场整体来看还没有泡沫化。所以,如果我们用蓝筹股的20PE倒过来算,潜在的股息回报率依然在5%左右,远高于3%的存款利率。

 

所以,我们经过比较以后可以发现,相对于存款和房地产而言,金融资产无论从比例还是价值角度观察都依然存在着极大的价值。这也就意味着,目前,虽然债双牛已经持续了1年多,但是都没有全面泡沫化,往后看3-5年依然是居民财富配置的首选。

 

而且,这个财富配置的故事一旦讲起来,就特别有吸引力。

 

我给老外讲,我们中国居民家庭财富里面60万亿的存款、200万亿的房地都要跑出来,这就是一股洪流,先是把国内的A股给打飞了,但是A股的市值40万亿明显是容纳不下这么多钱的,所以今年港股市场满血复活了,而且这轮复活与海外资金无关,全部是内地资金出海,以前买港股有诸多限制,现在通过沪港通方便了很多,所以一吆喝就把港股解放了,现在很多港股上市的大陆公司已经开始跪求A股分析师覆盖了,研究地位顿感不一样啊。而且我们相信,未来,不仅是香港市场,甚至美国、欧洲乃至新兴市场的金融资产,都会逐步进入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视野。

 

过去,大家钱存在银行、买房子可以增值,所以理财投资根本不操心。但是,现在,明摆着存款越存越亏,房价太高涨不动了,大家必须得为资产增值操碎心了,未来,这股力量必然会形成一股洪流。所以,我们从去年开始旗帜鲜明提出金融泡沫大时代、迎接股债双牛,而且,我们坚信这一趋势不会改变!

 

利率这么高,未来放水的空间很大

 

我们去欧洲忽悠果仁,先摆出两大事实: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偏低存款、房产配置过高存款利率房产的租金回报率偏低,然后得出结论:未来,中国居民财富配置将从存款时代地产时代步入金融时代迎来股债双牛



那么问题来了:好像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一直都很低啊,存款利率和房产的租金回报率一直都不高啊,为啥中国的股市是从2014年开始涨呢,未来又能持续多久呢?

 

这个问题,问得也是相当有水平,要知道,在中国,这几年来无数大佬曾经喊过的玫瑰底钻石底,都一个一个跌破了,也就是在去年,市场底部才真正出现的。如果进去得太早,可能等不到解放就牺牲了,时点的选择也是门重要的学问。幸好,对这个问题我们也早有准备。

 

首先我们说,对中国而言,最近几年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人口红利的拐点按照中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之后每年都开始下降。因此,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分水岭。

 

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有两大影响首先会影响到地产市场,意味着地产市场出现历史性拐点我们观察到所有的国家,包括日本、欧洲和美国,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房地产市场都相继出现了拐点,这也就意味着,人口结构是影响地产长周期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过去10年,在中国买房是不败神话,原因在于人口红利,不停会有接盘侠出来。但随着人口红利见顶,所谓的刚需其实也到头了。美国人曾经研究过不同年龄层的消费结构,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消费结构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年轻人的消费以耐用品、房车等为主,而随着年龄逐渐变老,消费结构会转向医疗、养老等消费。基于此,我们经常会讲一个冷笑话:真正的买房刚需的是年轻人,人老了以后的首要任务不是买房,因为挂掉以后到天上和马克思聊天的时候是不需要房子的,也就是说挂掉以后还留着一屁股的房子和钞票其实是悲剧的事,因而老了以后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房子里的钱拿出来花掉,也就是所谓的以房养老。

 

我们在欧洲路演时也顺便打听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伦敦、巴黎的房价还在涨,因为伦敦巴黎是欧洲的中心,源源不断的中国人、中东人、俄罗斯人过来买房。但其他更多地方的房子涨不动,因为没有移民就没有新增需求,而且持有成本实在太高。我们在瑞士时候的导游是从法国过来的华人,住在法国边境的小镇,他说目前自己住的房子市价大约15万欧,但每年各种物业税加到一起差不多要6000欧,折算下来持有成本大约4%,所以房子即便买的起也养不起,而在瑞士的持有成本更高,因此瑞士几乎没有人买房,绝大多数都是租房。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房地产刚需从全球经验来看就是个神话,在房价涨的时候大家都是刚需,而如果房价不涨了也可能都不是刚需了

 

所以我们发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真的不一样了。2014年的地产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而政府也出了放松限购、降息、降低首付比例等各种政策来刺激,但是效果都很有限,往往地产销量好上一两个月就不行了,因为需求跟不上了,接盘侠没了。我身边的朋友们,凡是在去年买房的今年肠子都悔青了,并不是因为房价跌了多少,而是因为房价不涨了,而其他不管买啥金融资产都涨了,各种羡慕嫉妒恨,感觉在新一轮财富大洗牌的游戏中落后了!

 

因此,没有了人口需求的支撑,房地产肯定不是未来10年的财富故事主角,买房暴富的时代应该已经结束了。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应该也会和欧洲一样,北京上海相当于伦敦巴黎、有移民需求支撑,而三四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出,房价很难再涨起来。而且,从政府角度考虑,过去靠卖地赚钱,但以后地卖的少了,中国也肯定会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在房地产持有环节收税。今年房地产登记制度已经实施了,保守估计2020年之前应该看得到房产税的实施,买房的机会成本也将会大幅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房地产也不适合作为未来财富投资的首选。



其次,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利率出现了长期下行的拐点,所以钱存在银行已经不灵了。

 

利率为什么会和人口有关系呢?关系大了!还是靠数据来说话,美国过去100年的利率走势和年轻人口增速高度相关,过去30年美国年轻人口增速一路下降,而利率也从80年初10%以上逐渐降至了零。

 

 

而零利率是日本的原创,2008年传染到了美国,到现在欧洲青出于蓝,甚至整出来了负利率,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现在欧洲一溜的负利率。负利率是什么概念?钱存到银行还要向银行倒交钱,怎么样,够奇葩了吧。你肯定会问,我不爽存钱了放家里行不行?如果钱少的话,是可以这么干的,但如果钱很多的话,如果真是负利率,钱放家里是没地方放的,估计也不敢放,所以人家收点保护费也只能忍了!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利率都这么低?大家不都是在印钱吗,为什么越印利率越低?经济学的核心是供需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我们知道,利率是资金的回报,而资金是两大生产要素之一,另外一个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力的回报是工资。所以我们可以从劳动力与资金的相对供需角度,来理解利率走势。

 

在全球过去的50年,出现了人口大爆炸,每隔10年差不多要多出来10亿人口,也就意味着过去50年从全球来看是人多钱少,人多所以工资比较低,钱少所以利率比较高。但从最近10年来看,全球新增人口数量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除了非洲、印度等少数几个地区,大多数地区都生不动了,现在欧洲生小孩还有奖励,但大家也都不愿意生。所以现在从全球来看,人越来越少反而钱越来越多,所以未来人会越来越值钱、工资会涨,但钱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利率会越来越低。而印度、巴西之类的国家之所以还有高利率,在于他们的人口增长率还比较高,还生的出来。

 

但对中国来讲,去年已经放开了单独二胎的政策,结果显示大家已经不太愿意生了,所以问题也就出来了,以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会越来越少,相反钱会越来越多,所以利率也会越来越低。

 

总结来说,债双牛行情出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因此房地产需求见顶、买房不灵了,利率也见顶了、存钱也不灵了,所以只能买金融资产,因为利率下降,金融资产价格会涨。



但我们在前面也说道,中国人口红利的顶点是11年,但是股市是从14年开始上涨的,这期间差了好几年。如果我们从2012年开始唱多股市,估计早就下岗了。所以,判断大趋势的适合做研究猿,只有判断对拐点的人才适合做投资、才有发财的命。

 

我们说,人口结构决定了长期利率走势,但短期利率绝对是由央行决定的。所以,在美国、日本、欧洲,股市的上涨央行的货币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美国三轮QE下来,道指几乎没有回头过,一直涨到18000点。欧洲今年股市涨得特别好,原因无他,因为欧洲今年开始搞QE,加上负利率,债券实在没法买,所以机构只能买股票。而日本所谓安经济学,将QE发挥到了极致,放开日本央行买股票,你们知道现在日本央行是日本股票持有第二高的机构吗?日本央行前委员这样形容去年该行增加股票的做法:我们将牛牵到水边,告诉它们水的味道不错,但它们并不喝。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亲自喝水,向牛展示水的味道很好。

 

所以,对于中国来讲,央妈态度的变化时间才是最为重要的。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目前实体层面体现的困境是产能过剩,而在金融层面体现的问题是负债过高!怎么解决负债率过高的问题2013年,政府出的招是提高利率,以为利率高以后大家就会少借钱了,当时一个非常著名的词是钱荒,连银行自己借钱的利率都达到10%以上,所以2013年的股市一度跌到了1849点。10%的无风险利率,想想都是醉了,买买银行理财都是7%的收益率,干嘛还要炒股票呢?

 

但事实上,高利率是不可能去杠杆的,借新还旧是刚性的,利息高的话大家只会越借越多,越欠越多!债务率有个非常简单的公式:债务率等于负债除以权益。所以要降低债务杠杆率,理论上只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债务减记,或者说是债务违约。第二种是降低利率,也就是降低债务扩张的速度。第三种是增加分母端的股票权益。

 

所以把中国的债务率拿到全球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大家的问题都差不多,美国、日本、欧洲也都是花钱太多了,欠了一屁股债,怎么办呢?基本上都是在用上面提到的三种办法:各种QE的本质是降低利率、刺激权益扩张,而美国雷曼倒闭、欧洲现在的希腊债务谈判则是争取债务减记。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一下中国的央妈可以发现,从2014年开始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之前是整出来一个钱荒,恨不得亲儿子都关门算了,后来发现没有任何人关门,反倒负债率越来越高,后来知道自己搞错了。

 

所以,从2014年初开始央行就偷偷摸摸在货币市场放水,债券市场就开始涨了,后来5月份传出来1万亿PSL,其实就是变种的QE,然后从20147月份开始降息,只不过7月份的降息还在货币市场,下调的是官方货币利率,所以当时股市的上涨还是犹犹豫豫,因为只有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知道央行降息了。等到了201411月,央行正式降息了,这回连存款利率都降了,老百姓都知道钱放在银行不值钱了,后面出现了储蓄搬家的洪流,然后就是各种大风吹,猪都飞上天了。

 

我记得去年有一次和徐翔吃饭,去之前也很忐忑,徐翔是出了名的难搞,号称吃饭听路演时基本不说话的,我记得当时就讲了一个观点,我说我们认为中国的利率也会降到零,然后他就反问一句那岂不是股市要涨到天上去

 

所以,我们对欧洲的朋友说:发生在中国的现象并不奇怪啊,你们欧洲,包括美国、日本都一样啊,都是央行无节操地放水,利率下降没有下限,连负利率都搞出来了,经济、房地产都不行,所以大家只能买股票啊,而且貌似大家的股市都涨了很多啊。只不过,中国央妈的放水晚了一点,但只是迟到而不是缺席嘛,而且,我们的利率还有这么高,未来放水的空间更大啊!

 

所以,我们对于股债双牛的坚定信心,在于我们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坚定判断,在去年11月以来的两次降息、两次降准之前的一周我们都写了非常坚定的预测报告,预测一定会降息降准,白纸黑字有据可查!而且,现在我们预测中国式QE也渐行渐近,原因无他,中国的贷款利率还是太高了,1季末的银行贷款利率还高达6.8%,而代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GDP名义增速只有5.8%,贷款利率实在是太高了,非降不可,如果传统货币政策无效,那么QE也不是不可能。总理在过去的一个月内两周跑了三家银行,总理对贷款利率比企业利润率高了1个多点非常不满意,政治局会议的一个重要指示也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为利率实在太高,非降不可,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宽松货币政策依然可以期待,如果QE有效的话,为啥中国就不能用QE呢?

 

讲到这里,很多人都觉得挺实在、也挺无聊,搞了半天,不就是讲放水的故事吗?天天放水有前途吗?

 

有句台词特别好:小孩才分对错,我们资本市场的研究猿,只负责判断会不会,至于对不对有个高的人去顶着,如果天天计较对不对,一如去年某著名评论降息是对改革的不信任,可能我们就早已下岗甚至后会无期了!

 

如果说放水有错,那美国、欧洲、日本又做的是什么呢?难道QE都不算放水吗?美国都做了三轮QE,现在经济、资本市场不也生龙活虎的吗?所以,放水本身并没有错,放水不是改革的对立面!

 

所以,不管有没有改革牛,首先这一定是个大水牛!管他是什么牛市,能赚到钱的就是好牛,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当然,市场上涨得太快,肯定会有泡沫化的担心,最近监管层的很多动作在大家看来就是在提示风险。在我看来,监管机构需要完善制度,包括尽快推出注册增加供给等,而有没有风险、有多大风险其实是靠市场自己去判断,尤其是对不同监管机构影响力的判断。记得2012年时的前主席公开强调蓝筹有罕见的投资价值,结果市场反应平平。而最近尽管各种提示风险,但都抗不过央行一次性降准1%,水漫金山全都给淹了。日本和欧洲过去两年股市涨了不少,但经济很差,曾经引发不少争议和担心,但后来QE大招一出,股市又接着涨了。所以,中国股市还能不能涨,不取决于管理层提不提示风险,而取决于QE有没有,啥时候会有



也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在泡沫到来的时候,有一种人,天天提醒泡沫很快会破,到后来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有一种人,欣然在泡沫中游泳,到后来变得越来越有钱我们衷心祝愿大家未来既聪明又有钱!